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抗击疫情>建筑人在行动>

同心战“疫”丨清华大学《中国近代建筑史》课程驰援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

发布日期:2020-06-01 09:50 | 来源:未知 | 作者:学会编辑 | 点击:
分享到: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学校教学转移至线上。为向身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漩涡中心的华中科技大学提供全力支持,2020年2月至6月春季学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驰援在线教学力量,向华中大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开放《中国近代建筑史》课程。课程由清华大学刘亦师副教授通过Zoom会议平台主讲,本校谭刚毅副院长等筹划、陈国栋老师负责具体对接工作。这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驰援本校建规学院的三门专业课程中时间最长的一门。课程深受华中大师生的喜爱和好评,两校线上上课的学生将近一百人。

 

授课教师简介

刘亦师副教授是国内非常有影响的中国近代建筑史学界的青年才俊。他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建筑系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2012~2017年曾任中国fun88登录建筑史学分会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与城市史、近现代建筑保护等。刘老师同时是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1998级本科生,2003年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作为武汉人的刘老师,曾在华中大生活十余年,正是这一份深深的情感,“想对家乡和母校做点什么,尤其是在这个特殊时期”。

 

课程简介

《中国近代建筑史》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大三年级)春季学期的选修课程,刘亦师老师自2012年至今承担了这一课程的教学。课程共32学时,每周五上午3-4节授课。本次驰援网络课程对应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的《中国建筑史》(必修)、《建筑历史理论专题》(选修)课程,主要面向华中大的建筑学专业2017级本科生、2018和2019级研究生,还吸引了其他专业不同年级的本硕博学生。

 

课程提纲

为能从整体上描述近代建筑的全景,加强了对中国近代建筑史讲授的理论性。(1)理论部分:着重论述中国近代建筑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从近代建筑的历史分期、定义、类型、特色和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研究资料的类型等方面逐一论述;尽力使学生对近代建筑的发生与发展形成一个整体、连贯的印象,不为各时期、地域的不同现象所割裂;旨在加强学生对城市建筑的关联性、近代建筑的全球关联性,以及研究近代建筑的跨学科方法等观念。(2)实例部分:按照地理空间的分布,分别论述华东、华北、中南、东北、西北、 西南及港澳台地区的建筑,选取重要的城市,展开比较研究,针对“理论部分”涉及到的内容加以详述。

 

2019~2020学年度春季学期教学日程表

建筑史课程是建筑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相关的建筑历史理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课程在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阶段开设。目前,国内建筑院校开设的《中国建筑史》课程大多重点讲授古代部分,而对近代、现代部分的重视不足,往往简略讲解或由学生自学。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中国近代建筑是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不仅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还是中国建筑史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部分,对其开展科学、合理的认知、研究与保护利用尤为重要。

《中国近代建筑史》课程对于夯实建筑类专业学生的建筑史素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等不可或缺。开设相关课程的高校尚不多见,清华大学刘亦师老师主讲的本门课程是国内较早开设的精彩尝试,深受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学们的喜爱,很多同学表示受益良多。结课作业要求同学们选取身边或感兴趣的近代以来的建筑、城市片区或城市规划进行研究和写作,一方面注重训练同学们的研究能力,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同学们对近代建筑史、建筑文化遗产的浓厚兴趣和深度思考。

 

华中科技大学部分上课同学的感受

研一何盛强:选择旁听并非简单地冲着清华和刘老师的名气来的,更多的是想补充这方面的知识。刘老师曾提到:“这门课程重点是了解观察事物的方法,了解近代建筑发展的脉络,关注不同的观察视角。”课程考查方式与传统课程有所不同,学生通过课程掌握一定的方法,自选感兴趣的建筑或场所进行调研、案例研究、完成论文,理论与实践结合,极大调动学生的兴趣,启发性很强。这对于提升学生观察事物、论述变化过程、发现新的价值等有很强的积极意义。

刘老师不像传统的以朝代为线索进行授课,也不是按照建筑类型作笼统的概述,而是结合社会背景、地区发展等方面重点讲授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和近代城市,以取得最大的、直观的效果。从课程中学习到,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与演化,另一方面是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与本土化,两种建筑文化碰撞、融合,构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近代建筑风格。课程内容直观反映了这个学科的最新进展,课堂上呈现出来的大量建筑图纸与实景照片也说明了相关研究在务实地开展,与时俱进地变化着。

 

研一熊万梅:宅家的这段时间,刘老师带领我们云参观了广州、武汉、天津等地的近代建筑,并指导我们系统学习中国各地近代建筑的历史、类型、特点和分布。只有懂得过去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只有懂得差异才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做设计,刘老师的课不仅让我们更明白历史典故,更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各地的地域差异。

 

研一马依雨:疫情期间刘老师的网课是给我们的一个意外惊喜,是作为武汉人的刘老师驰援武汉的一份心意。作为学生,这是一次开拓视野学习知识的机会;作为华科人,这是一份华科与清华之间的友谊见证与学术交流;作为景观人,这是一段跨专业探寻近代建筑奥秘的奇妙旅程。

 

研一马含琴:刘老师的课堂十分生动有趣,每节课根据不同主题带我们走近中国各地的近代建筑,结合案例对中国近代各类建筑进行了详细讲述,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节课是《中国政府主导的近代化:民族主义与传统复兴建筑》,课上提及的案例多是我曾参观过的城市和建筑,如南京的中山陵、武汉的红楼、武汉大学教学楼等,刘老师的讲解结合个人所见所感,使我对这些建筑的时代背景、设计手法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大大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研一高翔: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自己对于近代建筑史的知识储备有了很大提高。刘老师授课条理清晰,结合大量案例及自身经历进行史论的讲解,容易让人产生兴趣,且在课上还会有适当互动、抛出一些问题,可以让我们真正的融入课堂。

 

研一袁思硕:作为景观系学生,对建筑知识了解确实比较少,平时做景观建筑也多以现代风格为主。本课程使我学习了近代建筑的艺术风格,也丰富了我的历史知识。我深刻地觉得这是门十分有意义的课程,对学景观的我甚至整个建规学院的同学都是很有必要的。

 

研一方佶偲:本科专业与建筑几乎没有关联,现在念设计学时才偶有接触中国近代建筑。疫情期间有幸以线上课程的方式学习刘老师的课,极大拓展了我的视野。刘老师不仅从历史时间线出发,还结合了西方影响和民族自发的建筑区别、以及不同地域特色的建筑来细细讲解中国近代建筑,将其丰富的调研经历和史料结合,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历程的独特画卷。

 

研一李杏:刘老师的课十分生动,每次听课都能被刘老师的知识丰富度所折服。凭一两张图片就能延伸出很多知识,一张平面图每个具体的位置老师都记得清清楚楚,让大家沉浸到近代建筑史的世界里。刘老师还特别照顾华中大的同学,有些清华同学其实很熟悉的部分刘老师也不会一带而过,让我学到了很多。

 

大一谢季航:水木杏坛,名师风华,刘老师的课堂内容丰富,干货满满。他以生动诙谐的语言带领大家畅游中国近代建筑史的海洋,穿插的历史趣事更是加深了我们对建筑真谛的追溯与反思。参与此课,幸事也!

 

大一林丽丽:刘老师的课深入浅出,让我收获了很多关于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思考。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全国13所教会大学的讲解。西方传教士中不乏优秀人才。不同文化相互碰撞,在建筑上发生了很多有趣的变化。如中国的屋檐是有规范的式样的,有悬山、硬山、歇山等,但因为西方的实用主义,不少近代建筑加上了一些很有趣的设计,如在屋檐上再盖一个小塔,或开一个小窗在屋顶上。不过也有只看外表、为迎合中国老百姓做个样子而实际上有些不伦不类的建筑。

 

大一徐逸璠:刘老师讲的近代大学校园令我印象深刻,因为自己身处其中,往往被一些表面上的东西吸引而忽视了其经历的岁月。简简单单的一个名称后面竟牵扯着这么多的历史发展,感觉从今往后对大学校园的看法变得不同了。

 

大一张梦园:刘老师的课十分有趣,令人记忆深刻。老师并不单单讲一个建筑的建造经过,而是将它与当时的社会风气乃至政治背景结合起来,让我们能将一个原本孤立的建筑纳入已知的历史框架当中。老师偶尔插入的一句对当时政局的吐槽也让人忍俊不禁。

 

大一孙文君:刘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引领我们与历史对话,带领我们看每一片土地的古往今来,并领悟蕴藏在其中的历史智慧。

 

大一钟一韬:刘老师的课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我想去逛逛老师讲过的几个近代大学校园。印象较深的是“之江大学”,离家比较近,方便在现实中体会课上学到的知识。

 

水清木华,紫荆竞妍;喻家山麓,光阴草木。疫情特殊时期,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师生紧紧相连。驰援优质教学资源,在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自信的清华大学勇担时代责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有力的实际行动,彰显清华人的家国情怀和自强精神。本次课程受到华中大师生的深深喜爱和热烈欢迎,教学内容、理念、方法等方面也带给华中大的老师们很大启示,受益匪浅。特别地,刘老师还在课程中对武汉的近代城市建筑发展进行了有意思的多视角深入解读。期待疫情散去后,能有机会邀请刘老师回到母校,为华中大的学弟学妹们、老师们现身讲授、互动,开展进一步的教学与研究交流。

 

(本文转载自“华科建规学术”公众号)

 

撰文:陈国栋、何盛强等

统稿:陈国栋

审核:谭刚毅、刘亦师

供图:陈国栋、刘亦师、林丽丽、何盛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