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建筑教育>建筑博览>史前建筑>

穴居的产生和发展---史前建筑

发布日期:2007-05-25 15:43 | 来源:建筑博览 | 作者:中国fun88登录秘书处 | 点击:
分享到:

    《孟子•滕文公》记载“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即地势低洼潮湿的地段作,地势高亢燥爽的地段作穴居。这是合乎实际的,而且已为考古发掘所证实。地势高亢的黄土地带,营造穴居很方便,又由于地下水位较低,防潮比较容易处理,因此穴居成为黄土地带原始居住建筑的主要形式。凡是地势较高,有条件挖筑穴居的地方,不仅在黄河流域,即使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以及西南、东北地区,凡具备黄土地带条件,总是采取穴居的方式。然而对于地势低洼的沼泽地带来说,巢居以其特有的优越性,而成为这类地区原始建筑的主流。

    黄河流域中游,其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为穴居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黄土质地细密,并含有一定的石灰质,其土壤结构呈垂直节理,壁立而不易塌陷,适合横穴和袋型竖穴的制作。在母系氏族公社进入农耕为主的经济、提出定居的要求之后,穴居这一形式在黄土地带也就得到迅速的发展。

    穴居的发展,大约经过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横穴一袋型竖穴(口部以枝干茎叶作临时性遮掩或加粗编的活动顶盖)一半穴居(竖穴口部架设固定顶盖,古文所谓“复穴”)一原始地面建筑(围护结构都是构筑起来的,围护结构分化为墙体与屋盖两大部件)一分室建筑(建筑空间的组织)。